开国领袖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毛体书法的?

毛体书法,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在推翻“三座大山”的战火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号角中创造的。

 

历史上任何一种有影响书法产生和形成都是与其特殊的历史人物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是时代的要求,时代所赋予的,这即所谓“时势造英雄”。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活动发展的光辉历程是紧紧依循着中国道路进行的,走的是在革命实践中突出创造的道路。可以说,创造是毛体书法的生命。

 

据在毛泽东身边多年的保健医生王鹤滨先生介绍,毛泽东书法是集古今书法之大成(即所谓的“字内功”)。毛泽东一生从少年到晚年都非常热爱书法,成为生活、工作时刻不离的组成部分。他早期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在战争年月、他也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研究和学习,经常随身带着唐人小楷字帖南征北战。据说即是在长征途中,也随身带着文房四宝。有人劝他扔掉,他坚决不同意,说“要用文房四宝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四大家族。”他特别喜爱《三希堂法贴》,在延安时,曾有过一套《三希堂法贴》,而且一直带在身边,后来在战争转移中不慎遗失了。建国之后,他又收藏两套《三希堂法贴》,走到哪里带到哪里。1974年,毛泽东身体已经很差了,但他仍坚持看法帖。工作人员为方便他使用,专门委托荣宝斋为他改装了一套《三希堂法贴》。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常从故宫博物院等处借阅古代名帖真迹反复欣赏,颇得真味。椐不完全统计,解放后二十多年间,毛泽东收藏各种拓本影本碑帖六百多种,已看过的将近四百种,其中“二王”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则是时常披阅。毛泽东还要求为他收集各种字体字文三十余种。

 

毛泽东不但博览群帖,而且注意规范草书,如古人编辑的“草诀要领”和“草诀百韵歌”等帖。毛泽东几乎研究了中国书法史中的所有大书法家,就连现代的书法家沈尹默、于佑任和康有为的书法也研究过,因而形成了独特形态书风的行草书法艺术。

 

毛泽东对写书法非常勤奋,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他经常对他周围工作人员说:“字要写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字如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便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学字要有帖,学好帖后再发挥。”

 

正因为毛泽东一生不断地极为勤奋地博得群帖,集历代书法大家之大成,所以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他走的是一条特殊的道路,即在革命实践中突出创造的道路。他虽然学习过历代书法大家,但又好像没有专门师从过哪位书法大家,而是博采众长,溶于笔下“化为我用”。从他所遗留下来的早期墨迹中,虽然也可以领略到历史上某书法大师的艺术风格,或碑、帖的痕迹,但都被“改造”得面貌皆非,都是“古为今用”自成一体了。毛泽东深谙唐代书法家李北海(邕)的名言:“学我者病,似我者死。”所以,他对前人的书法,既认真学,又不作书呆子。看看毛泽东的每幅书法艺术作品,就会发现,每一幅都具有其鲜明的、独创的个性特点;而且,就是他的书法风格,也都是非常不固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创造活动的发展,他的书法风格也在迅速地变化着。真正是:在书写之前,自己不定框框,书写之后也不留框框,正所谓“意是书之本,象是书之用”(刘熙载《书概》),正因为如此,可以说他是:笔笔创新,字宇意殊,自成一家。

 

我们所见到的毛泽东的遗墨中,从1915年到1965年,跨度五十余年,展现的是一部雄伟的书法艺术作品巨卷,是一部毛体书法艺术创造发展的、最终达到了中国书法艺术史高峰的巨卷。在这五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也是中华大地风起云涌,革命巨浪席卷南北,抗日战争汹涌澎湃,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狂澜迭至的伟大时代。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毛泽东不仅是革命战争的参加者,而且是革命党人一方的指挥者,他既是战士又是统帅。他经历过无数次的大小战斗,组织指挥过多次的重要战役和战略性的军事行动。踏雪山、过草地、涉急滩、越险峰,风餐露宿,硝烟弹流,历史上没有那位伟人、艺术家像他那样知识渊博,把军事、政治、哲学、历史、教育、诗词、散文、书法艺术等集于一身。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雄伟的气派(即所谓的“字外功”),培育了他那独特风格的书法艺术。中华民族蹉跎的历史,也造就了历史上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毛体书法。

 

在毛泽东书法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看到了其连续性及其阶段性,而且其连续性和阶段性都与客观世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毛泽东书法艺术风格巨大的变化,大体上可以说,新中国的诞生是其分水岭,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新中国诞生之前,战争蔓延数十年,在中华大地阵痛的年代里,毛泽东的书法风格是以刚达志为主。它的客观环境是战争,是政治风云瞬息万变的时代。此时期毛泽东的书法风格博变,但总的是雄伟之风,甚至充满了火药味,激发人的意志,唤起人的奋发之情和斗争精神。这是其第一阶段。其代表作品如人们都熟悉的抗日战争时期题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解放战争时期书写的“准备反攻”等等。

 

第二阶段:即新中国诞生之后,中国的大地上结束了战争,开始了国家建设的时期,毛主席的书法风格,也随之向外柔内刚,柔以抒情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淡雅之风。这种书法风格,唤起人们的愉快、向上、稳定、平和之情,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1960年毛泽东书写的大字行楷《艰苦朴素》、1963年书写的行草取狂草气势的《忆秦娥·娄山关》及《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等,其艺术造诣之高,可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颗最大、最亮、最光辉灿烂的明珠。

 

毛泽东书法具有气势磅礴、舒展流畅、雅俗共赏等突出特点,独成一体,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群众自发地把他称之为“毛体书法”,积极弘扬,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毛体书法新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