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毛泽东书法的特点

前面说过,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建国之前为第一阶段,建国后为第二阶段。毛泽东书法的总体特点主要是气势磅礴,舒展流畅,雅俗共赏等,但其每个阶段又有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风格。第一阶段(建国前),其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刚以达志,书法风格呈雄强刚健,浩气四溢。这种书法的特点和风格无疑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也与他书写的内容相关,同时也与他的个性特点有关。

 

时代造就了毛泽东,同时也创造了他的书法风格。毛泽东在战争年代里的书法作品,散溢着阳刚之美,壮士之气。这也正好符合当时中国的时代特点。

 

中国书法艺术尚骨。字首先要有骨气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要求。犹如人无骨不能称其为人,字无骨不能称之为书。因此,古人云:“善笔者多骨,不善笔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从毛泽东的书法艺术风格发展来看,在第一阶段,字如其人。当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要有骨气;对敌斗争要有骨气;站起来的人民,要立于不败之地,更需要一种骨气。于是,刚以达志,结字博变,姿质奇雄,骨力强健,如剑似戟,骨丰肉润的书风就此形成。每幅书画作品都充满了“斗争之气”,“拚搏之气”、“撕杀之气”,并充满了现实而又浪漫的浩然之气和乐观主义情绪。无论是当时他创作的词作、书稿、题词,也都是剑、是枪、是炮,这正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也反映了书法家的个性特点和书写时的心境。

 

综观建国前,毛泽东这一书法艺术特点和风格的形式也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愈到后来(战争时代),这一特点愈明显。

 

他在青年时期的书法作品已显露出用笔雄拙刚强有力的特点。如1915年5月愤笔书写的“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十六个字(见图1),钢筋铁骨,金石味足,掷地有声。在字里行间显露出慷慨激昂、誓报国家的忠气,字字为“金刚瞋目,力士挥拳”,呈现出独特的神采。用笔竖粗横细,夸张地吸取了颜真卿楷书的笔法特点,因此作品中带有颜体的风骨。

 

如果说,刚以达志的这种特点在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书法作品中已经露显,那么到了后来特别是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一特点则更加明显:笔法峻拔,结构奇险,夸张浪漫,气势磅礴,意像突出,真正使书法作品成了战斗的匕首,冲锋的号角,射向敌人的枪弹。如1942年毛泽东写的“准备反攻”四个字。(见图2),就是一个代表。

 

这幅书法作品,虽然仅四个字(连同落款七个字),但奇妙无穷。

 

从运笔上看,这幅作品为行楷字体,但明显地运用了草书的气势,任情挥洒,结体奇特。用笔丰厚,峻丽雄浑兼备,筋强骨硬内含,笔画模竖舒张,若似长枪大戟;结体高耸欹斜;雄健姿肆,重心右高左低,飞动纵逸,似鹰击长空,若嵩岱之极峰。

 

从结体布局上看,《準備反攻》四字成竖写的矩阵形,每个字和整幅作品,好似步枪上的刺刀,斜插上空,飞动感强烈,震人神魄。毛泽东通过书写这四个字的形质、神韵,把他的意志感染给读者,这种无形的力量使读者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壮怀激烈,热血沸腾,同仇敌忾,浩然凌冽之气顿生,全力以赴“準備反攻”了;并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争取对敌斗争的胜利,这就是此篇艺术作品的威力。正如古人所道:“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毛泽东把“意”倾注在书法艺术的作品中,再通过它,去感动读者,动员读者,共同奋斗。

 

另外,“準備反攻”四字,都具有上合下开的体势,当我们阅读这四个字时,就会发现宛如仰视山峰、宝塔、火箭,加上字体向上飞动的视党感,给我们一种可以比喻的形象,这就是书论家所说的“有所象”,若利剑向敌人刺云,似火箭腾空而起,势不可遏。

 

这幅作品中的第一个字“準”,下合下开,上密下疏,形成了“剑”的尖刃;下半部的“十”,宛若长枪横戟,“十”的竖努直贯而下,回锋垂露,筋骨强雄,有万钧之力;横笔向右上方插去,其势难当,“攻”字加大了倾斜,势如强弓硬弩,箭在弦,跃跃然欲出;此字底部拓宽,使整幅作品在险峻中取得了稳定。“反”字紧缩,一反一般书法结体的要求,即“小则大之”、“疏者强之”的原则,把“反”字写得最小,加大了此幅作品的不平衡感。“反”字重心上举,好似投出的一枚手榴弹,加重了整幅作品的变化,产生了奇趣,耐人寻味,出现欲纵先收的势态,从而加大了“攻”字的分量。而“攻”字,成扁而向右上倾斜的方形,略带隶意,是通幅作品中四个字的基础,如剑之柄,似塔之基,承受住了整幅题词的重量,又因“攻”字取横的拓开的扁方形,取上合下开之势,加大了“攻字”承受压力的力量。“攻”字左侧的“工”竖画出现了渴笔、枯墨,增添了苍劲的力感,丰富了作品连笔用墨的技巧,枯笔与润笔形成了相反相成的趣味,同时,这一枯笔又加强了字体向上的力量。正如宋人姜夔在《续书谱》中所说:“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宋·姜夔《续书谱》),这句话恰好道出了毛泽东此笔的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