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写书法?——谈毛体书法的群众性

为谁写书法?是每个书法家必须回答和面对的问题。

 

有的人说写书法是为自己玩,这固然无可非议,特别是上了岁数的老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以书法舒情,以书法养生,都是很好的。这样,你的字怎么写都可以,丑也罢,美也罢,怪也罢,反正自己看着顺眼就行,不必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如果要写给别人看,则需另当别论。

 

我相信,绝大多数书法家写书法不单是给自己欣赏,而是给别人,也就是“为别人提供视觉享受”。既然如此,书法家在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时候,就应当多为别人着想。想想你写的作品,别人是否能看懂,是否能得到美的享受,是否能从中吸纳正能量……。

 

在这方面开国领袖毛泽东创立的毛体书法为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毛体书法的一大特点就是雅俗共赏,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性。

 

在延安整风学习期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中说道:“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写成了“—ㄣ—”字。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写成了“[人彡]”字。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的,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现在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些书法家给别人写书法因太丑太怪太难认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书法家在赠别人的书法作品中,因用一些疑难字,或写的太怪、太丑,让人难认难懂,而引起“驴东狗西”的理解,使人苦笑不得。这样的艺术“视觉大餐”使人无法享受,无异于一堆废品。这与当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批判的那种现象何其相似!当然做为艺术家,追求创新、标新立异,是应当肯定的,但要掌握好度,要看对象。如果太过了,就会走向反面。

 

书法家不但要有牢固的艺术观点,而且要有牢固的群众观点。正如毛泽东强调的:写字时要想一想“是给什么人看的”。如果是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则要写得既美观又好认。这里试举三例,供大家赏析。

 

(1)1957年,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陵园重写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图1),从整幅作品看,应列入行楷书体。两个“的”字左、右侧均取连笔,简化了笔画,但仍保持了楷书的形态。最后的“荣”字,上部也是连笔,但整个字的形质,仍取楷式。“毛泽东题”四个字,带有䓍意,但字的形质没有离开楷势。

 

刘胡兰烈士陵园,就建设在刘胡兰烈士的家乡、农村。毛泽东所题词刻碑文也主要是给农民和农民的子弟们看的,毛主席的落款近楷书体的行楷体是不多见的。可见书家群众观点之深。

 

(2)1951年,毛泽东为治淮指挥机关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图2)。从字体形质分析,这幅作品,也被看作是行楷,推想是毛主席让淮河流域的广大农民都能看懂吧。落款“毛泽东”三字可看作是楷书,虽有连笔,但是游丝所连,不是省笔的连笔,一笔一画好认好看。

 

(3)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题词:“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奋斗,毛泽东”(图3)。这幅作品连同署名,从字体的形质看,可列为楷书略带草意,端庄、严肃,炝兵将士都能认得。

 

在毛泽东书法作品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举,说明开国领袖毛泽东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无论做什么事(包括写书法)都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其精神何其伟大高尚!

 

其实,毛泽东的大草书法水平也是超高的,而且难认的。在给一些大专家、大学者写的书品不少就是用的草书。如:1957年,与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陵园题词的同年,毛主席《致胡乔木》信札,则是行草取大草气势的“游丝书体”。1964年《致华罗庚》的信札(图4)也是行草取大草或称狂草的气势。用行草取狂草气势的书体写的信札,则是给党内著名的大手笔胡乔木同志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看的。这种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书体的作法,正如毛泽东他自己曾说过的:“……就要想一想……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的……”(《反对党八股》)。这便是毛体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群众性。

 

在今天的书法界不正是缺乏这种“群众性”的精神吗?所以,值得大力提倡。我认为,对一个书法家来说,要做到高超的艺性与广泛的群众性高度统一,做到雅俗共赏,这才是最难最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