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家规之我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教育、注重家风”。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家庭凝聚力,如温暖的春风,能够教化人、教育人,带来一个家族的兴旺。反之,不好的家风则会导致一个家庭的衰败。
我的老家是莱阳市河洛镇贺家沟村。我们贺氏家族原本是一个非常贫困普通的农村小家庭,后来由于长期倡导良好的家风,打了两个“翻身仗”(经济翻身和文化翻身),逐步兴旺起来。2017年8月,被(中华姓氏名人录)编委会授予“中华贺氏望族”荣誉称号。特别是我的新著《父爱无疆》一书出版发行以来,经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之后,贺氏家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何为家风?何为家训?何为家规?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所以我想谈点个人的认识。
一、关于家风
什么是家风?我认为,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的风气,也就是家族(家庭)世世代代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形成每个家庭成员的自觉行为。家风具有导向性、自觉性、习惯性、长久性、传承性等特点。
从我贺氏家族的家风来说,是从我爷爷特别我父亲一代起就一直倡导的“忠、孝、耕、读”四个字,算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逐步完善固化,形成了世代风气。当然其具体内涵则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丰富和发展,打上时代的烙印。现在倡导的“忠、孝、耕、读”四字家风既有优良的传统,又有红色传统和红色的基因。
忠,就是忠于国家,忠于党(共产党),只要党和国家需要的事,家族成员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
孝,即倡行孔子提倡的“孝悌”、“诚信”。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亲近,对朋友诚信。
耕(或曰“经”),农人以农为主,靠耕种过日子;若干其它工作也要学会“经”,即会打谱过日子,经济上有基础。
读,就是重教育,多读书,做到有文化、有本领。我家历代都把读书、学文化放在至高地位,在这方面最舍得下本钱。
“四字”家风中,前两个字(忠,孝),是立德,要求家人做有道德的人;后两个字(耕、读),是树人,要求家人特别是后辈人要有才。做一个既有道德又有本领的人。
可以看出,我贺氏家族四字家风内容虽然简洁,但内涵即十分丰富。这一家风如春风,已在我贺氏家庭“刮”了上百年,所以带来了家庭的兴旺,如万物沐春风,欣欣向荣。
二、关于家训
什么是家训?我认为,家训就是一个家庭(家族)对家庭成员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训导和要求,有一定的强制性。
从我贺氏家族家训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要求每个成员必须遵纪、守法,讲道德,明事理。诚信为本,做一个诚实、 厚道、老实的人。
二是要求每个成员必须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家人的信条是:“多做善事自成佛”,“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是一个党员就要“本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更高层次的“善”。
三是要求每个成员必须学会多包容,多交流。凡事既要讲原则,又要多包容。学会体谅人、宽容人、善待人。家庭成员之间遇到什么事都能相互包容、相互谅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半片六月寒”,“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幸福来临”,“大事要明白,小事有糊涂(不计较)”。
我家族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注重交流。每当遇到大事,开家庭会,人人都可发表意见。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家训,所以做到“家和万事兴”。家“和”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良好的家训训导出来的。
三、关于家规
什么是家规?我认为,家规就是对每一个家庭(家族)成员礼仪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其表现形式更加具体、细化。
俗话说:“无规不成方圆”。如果家庭成员特别青少年缺乏必要的家规约束训练,而放任自流,就像一棵从不修剪的树,坏毛病坏习惯就会如孽枝丛生,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更成不了栋梁之材。
记得小时侯,我们家也有不少不成文的家规。(1)在待人接物方面,要热情有礼貌,不能慢待他人。要求家庭每个成员,特别是孩子,坐有坐相,站要有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规矩。(2)在行为方面,要求孩子不能做一些不文明的动作。如:要求孩子不许随便吧唧嘴,不许对人斜楞眼,不许对人说假话,出门要跟大人说一下,回来后再打个招呼,递剪刀时要手攥刀尖,把剪子柄让对方拿。(3)在吃饭方面,要求全家人围坐吃饭时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先动;要先吃零碎剩饭,再吃整的。用筷子捣菜,不能从自己眼前捣等等。这些规矩,如有违反,必受严厉批评,一点不讲客气。记得有一次,我因睡觉起晚了,家里人都吃完饭,什么饭也没有了,我哭了。哭了也不行,饿了半天,以后再也不敢睡觉起晚了。
因为有了这些规矩来约束,并养成了习惯,因此我们家的孩子显得更有教养,更有礼貌,感到终生受益。
综上所述,家风、家训、家规,这三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缺一不可。家风,是风气、导向,立德树人;家训,是为人处事的训导和要求;家规,是礼仪行为的具体规范。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家庭(家族)的治家之道。
二零一九年五月十八日于山东潍坊